2020年1月31日星期五

PDIA6是淋巴细胞和髓系细胞发育中的基本细胞外需求

  • 在N-乙基-N-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 ENU)诱导的突变小鼠的异常免疫功能的前瞻性遗传筛查中,研究人员鉴定出了患有综合征的小鼠,这些小鼠的主要特征是: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过早死亡以及伴有T细胞非依赖性的抗体反应减弱的严重的淋巴细胞和髓系细胞发育不全。
  • 原发性的突变发生在Pdia6中,Pdia6是编码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6(Protein Disulfied Isomerase A6, PDiA6)的必不可少的基因,PXI6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在新生蛋白在内质网的折叠时起作用。
  • 有Pdia6突变引起的免疫缺陷,除了残留的T细胞发育缺陷外,在缺乏或存在竞争的情况下,都可以在PDIA6缺陷型骨髓细胞的受辐照野生型受体中完全挽救。
  • 在这些研究中发现的可行的亚态等位基因揭示了PDIA6在造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对造血谱系细胞而言是外在的。
  • 研究人员认为,该作用在Wnt3a、BAFF、IL-7的正确折叠中非常重要,可能由造血外区隔的其他因素产生,这些因素有助于造血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 PMID: 31985756

此地无银三百两

  • 在一个学校的教室里,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大家把头埋进书本里,看上去都在苦读。
  • 苦读的动作是一致的,但脑袋里想什么五花八门。
  • 张三在拼命,使劲把每一道难题解决,不拼怎么办?爹外面去打工了,年底才回家;娘耕着一亩三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
  • 李四在发呆,前天逛商场看到的那件新衣服,怎么才能说服妈妈去买?就说自己考了高分,太难了吧。那说新衣服能促进学习,太假。干脆就钻到怀里撒娇吧,反正她是妈妈。
  • 王二麻子埋头看的是小说,很刺激的那种,不是什么金瓶梅,那个用词太晦涩,老爸说,大人才能看懂。
  • 突然,老师走了进来,站在台上一拍桌:注意了,教室里进来个蟑螂,大扫除,班长组织,限期解决。
  • 班长自然是王二麻子,他不当谁当,就像那次他老爸来学校视察,校长都凑上前小声说话,倍有面子。班长有脸,班里的人就有光,是不是这个理。
  • 李四听到消息,赶紧草拟了行动方案交上,他始终把班级利益放在第一位,习惯了,就是这么个热心人。
  • 张三沉浸在做题中,压根儿没留意老师走进门,李四喊他,他扭过头不明所以。直到王二麻子走到近前,把宽厚的手掌重重拍在他的肩膀上。
  • 按照行动方案,王二麻子负责站在高处,用如炬的目光观察着灯光、风向、温度、湿度,科学把控,及时部署。李四负责把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细细检测门缝,别让蟑螂跑了。张三的活最简单:抓蟑螂。
  • 蟑螂俗称小强,个头大的可以叫大强,强不强咱不知道,钻上钻下真是好手。张三连追带赶,被凳子绊了两次脚,被桌子蹭破三次皮,衣服脏了,脸肿了,终有逮住机会,一脚踩住蟑螂。别看叫小强,一踩就泡汤。
  • 老师来了,校长也来了,拍着手,把荣誉状交给李四,表彰他的方案给力,把门很牢,值得信任。王二麻子也拍着手,他不需要荣誉状,家里太多了,这次就交给更需要的人吧。张三最得实惠,他领到了食堂的免费盒饭,饭不够还可以加。他边吃边乐,把老师的教导抛在了脑后。
  • 老师教导他:态度要积极,主动求战,而不是靠班长督促;方法要得当,讲科学而不是蛮干;策略要灵活,下一次不能再被蟑螂牵着鼻子走。
  • 教导得真好,可惜张三没有记性。

2020年1月30日星期四

看了一些对高福院士的指责,真假难辨

如题,今天看见好几次这篇文章,真假难辨,但有一些说法假的特别厉害,摘录在这里
  • 《一个错误的决定,付出的代价要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买单》这个视频子虚乌有的,我搜索了半天,没找到这样一条CCTV的报道。
  •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一上来的两段话就是在误导读者,让人以为这是CCTV的报道,其实这只是作者梦呓。
  • "抢样本、抢数据、抢资源,为自己发论文做准备",这句话说来容易,而且所谓的据知情人说,这个知情人是谁,除了病毒所还有武汉的什么人?都撕破脸到这种时候了,还有什么可藏着、掖着的,还有什么必要保护消息源。
    • 这句话就像"可防、可控、可治"一样,只要问一句How,一切就会灰飞烟灭。
    • 病毒所的数据可以抢的走?所谓数据,不就是Copy一份咯!病毒所实验记录可以抢得走?原始记录可以拿得走!?
  • BTW,1月25日,NEJM也没有文章,1月24有文章上线,1月27日有文章上线。

局部微血管的泄露可以促进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向远端器官的运输

  • 微血管对血浆蛋白的渗透性增加和中性粒细胞迁移是先天性免疫的表示,也是众多炎症性疾病的关键特征。尽管中性粒细胞可促进微血管渗漏,但血管通透性对中性粒细胞运输的影响尚不清楚
  • 研究人员采用活体共焦显微镜进行研究,发现血管通透性增强刺激了显著增加了中性粒细胞逆向内皮细胞迁移(reverse Transendothelial cells migration)的频率。不仅如此,选择性微血管通透增强的小鼠(VEC-Y685F-ki)的rTEM显著降低。
  • 从机制上讲,升高的血管渗漏促进了间质趋化因子向血流的运动,这种反应支持了腔内-腔内嗜中性粒细胞TEM。
  • 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体内细胞标记方法,这个方法为tTEM中性粒细胞的系统性传播提供了直接证据,具体显示为他们表现出活化的表型,能够转运至肺部,在那里他们的分布和血管损伤的部位吻合。
  •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认为增加的微血管渗漏会逆转血管壁上的定位信息,从而使终末组织间的血管重新进入全身循环
  • 这一系列观察提供了一种机制,该机制可以解释局部组织炎症和血管通透性如何在远端器官中诱发下游病理效应。
  • PMID: 31971917

2020年1月29日星期三

巨噬细胞半乳糖凝集素对Kupffer细胞清理衰老的血小板至关重要

  • 每天,巨核细胞都会产生数以十亿计的血小板,这些血小板可以循环数天,最终被肝脏清除。但是确切的清除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唾液酸残基的丢失被认为是血小板老化和需要被清除的特征性现象。
  • 衰老血小板的定位:在本研究中,作者采用了最现金的旋转转盘活体显微镜观察了小鼠肝脏不同的区室和细胞,发现去唾液酸化血小板迅速积累,主要集中在Kupffer细胞上,只有少数在内皮细胞上,肝细胞上基本上没有。
  • Kupffer细胞介导了衰老血小板的清除:祛除Kupffer细胞阻止了老年血小板从外周循环中的清除。但是单独的Ashwell-Morell受体(AMR)缺乏对血小板的清除基本没有影像
  • 巨噬细胞半乳糖凝集素(Macrophage Galactose Lectin,MGL)与AMR共同介导了Kupffer细胞对去唾液酸化或冷藏的血小板的清除。
  • 当然,作者也研究了有效清除的重要性,体内积累了大量衰老血小板的小鼠表现出出血倾向。
  • 总体而言,该研究提供了一些关键证据。这些证据表明Kupffer细胞的MGL通过与AMR的协同作用保障了唾液酸化血小板的清除,从而保持了健康的和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区室。
  • PMID: 31978220

2020年1月28日星期二

肺组织髓系细胞多样性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机制

  • 肺脏中常常在肺泡和间质中驻留有巨噬细胞,此外还有负责监控肺组织的单核性细胞。每种细胞类型在稳态和炎症条件下菌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但建立它们各自分子身份和功能潜力的机制目前知之甚少。
  •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了来自两个小鼠品系的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AMs)、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s, IMs)和肺单核细胞,对这些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系统地评估转录组和开放染色质,并推断出共同的和细胞特性异性的转录调节因子。
  • 结果显示,这些因素驱动类型标志调节的选择,后者可以区别AM和IM的表型,并在体内对指导TLR-4信号做出不同的响应。
  • 这些研究揭示了在AMs中基础先天免疫反应通路的差异基因,并建立用于进一步理解肺部巨噬细胞多样性的框架
  • PMID: 31959980

2020年1月27日星期一

内脏脂肪NLRP3通过Cx3cr1+细胞上的IL1R1损伤肥胖者的认知功能

  • 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中炎症小体蛋白(NLRP3)的诱导可以促进肥胖中促炎细胞因子IL-1的释放。这个机制可以导致外周代谢功能失调,但是对于大脑的影响仍然有待探索。
  • 本研究探讨了内脏脂肪NLRP3是否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IL-1受体(Iiterleukin-1 receptor)损害认知。
  • 首先观察了NLRP3-KO小鼠对肥胖引起的神经炎症的和认知障碍的保护,然后,研究人员将来自肥胖的野生型或者NLRP3小鼠的VAT移植到瘦的受体小鼠中。
  • 从野生型供体移植的VAT会增加海马IL-1β并损害认知能力,但从肥胖的NLRP3小鼠移植的VAT却没有类似的效果。
  • 移植接受者长期增强缺陷必需内脏脂肪NLRP3,而从肥胖的NLRP3小鼠移植的VAT小鼠长期增强缺陷异常则是IL-1依赖性的
  • 流式细胞术和基因分析表明,VAT移植概括了肥胖对小胶质细胞激活和IL-1β基因表达的影响,而海马小胶质细胞的可视化显示了体内的类似作用。
  • 诱导型的删除CX3CR1表达细胞中IL1R1的表达消除了饮食性肥胖小鼠和饮食移植接受这的认知障碍,并回复了海马小胶质细胞的免疫静止状态。
  • 综上所述,内脏脂肪NLRP3通过IL-1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来损害记忆,并暗示NLRP3-IL1β信号转导可能是人类内脏脂肪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连接
  • PMID: 31935195

2020年1月26日星期日

神经肽VIP通过调节ILC3活性赋予粘膜预期免疫力

  • 3型先天性淋巴细胞(ILC3)介导的细胞因子IL-22的产生对于维持肠道免疫稳态至关重要
  • 在本文中:
    • 研究人员发现了ILC3的功能并非一整天都是恒定的,而是在活跃期和休息期之间震荡。
    • 肠道中ILC3协调的反应取决于食物诱导的神经肽血管活性肠肽(Vo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的表达。
    • 肠道ILC3s高表达G蛋白偶联的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 2, VIPR2), 其受到VIP激活后显著提升了IL-22的产生和上皮屏障功能。相反通过VIPR2进行信号转导不足会导致ILC3降低IL-22的产生,并增加对炎症诱导的肠道损伤的敏感性。
  • 总之,固有的细胞节律与食物摄取的循环模式协同作用,驱动了IL-22的产生并通过ILC3s中的VIP-VIPR2途径同步保护肠上皮。
  • PMID: 31873294

2020年1月25日星期六

局部2型先天性淋巴细胞促进上皮刮伤后的角膜再生

  • 角膜损伤和感染是全世界失明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创伤角膜的愈合机制对于开发能够迅速恢复视力的新疗法至关重要。先天性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是最近发现的异质的细胞群,报道显示他们可以调节免疫并促进肺和皮肤组织创伤后的修复,但是其是否可以调节角膜的修复过程目前仍知之甚少。
  • 研究人员在小鼠角膜中通过CD127、T1/ST2、CD92和cKit确认了驻留的2型ILC2s。
    • 这群细胞在稳定状态下在角膜组织中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在角膜上皮创伤后迅速增加。
    • ILC2s在受伤后仍保持稳定并在局部扩展
  • 通过抗体祛除这群细胞将导致角膜伤口愈合延迟,而通过移植补充ILC2s可以部分修复角膜伤口愈合的过程
  •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IL-25、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角膜ILC2反应中起关键作用,而CCR2-角膜巨噬细胞是角膜中IL-33的重要产生者
  • 作者认为上述结果揭示了急性损伤后角膜驻留的ILC2s在恢复角膜上皮完整性中的关键作用,并表明ILC2s的功能实现依赖于IL-23、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局部诱导。

2020年1月24日星期五

稳定剂TOLLIP对静息状态下STING蛋白的体内稳态调节

  • STING(干扰素基因刺激物, 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是一种重要的固有免疫蛋白,但是在静止状态下其稳态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
  • 研究人员通过直接相互作用将TOLLIP确认为STING的稳定剂,前者可以防止后者的降解
    • Tollip缺乏症会导致非造血细胞和组织中STING蛋白质减少,并是STING蛋白质在免疫细胞中不稳定,从而严重削弱STING信号传导能力。
    • 对于静息状态的STING的竞争性降解机制而言,IRE1α和溶酶体是必不可少的。
    • TOLLIP介导了亨廷顿舞蹈病相关的PolyQ蛋白质聚合物的清除。
    • 亨廷顿舞蹈病小鼠纹状体中在体外异位表达的PloyQ蛋白质聚合物或者内源性的PloyQ蛋白质聚合物都可以因为被TOLLIP的隔离而远离STING,这会导致STING蛋白减少和免疫信号减弱
    • Tollip基因缺陷还可以改善Trex1缺陷小鼠中STING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
  • 总之,作者认为本研究表明静息状态的STING蛋白水平受到TOLLIP稳定剂和降解剂IRE1α溶酶体之间持续不断地额拔河运动的调节,两者共同维持组织的免疫稳态。
  • PMID: 31932809

2020年1月23日星期四

流感诱导单核细胞衍生肺泡巨噬细胞获得更长的抗菌保护

  • 关于流感流行和临床重要性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但是它对于肺部免疫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
  • 研究人员发现在病毒完全清楚和临床恢复之后,流感感染后1个月,由单核细胞衍生的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AMs)会产生更多的IL-6,这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肺炎链球菌感染
    • 流行性感冒诱导的单核细胞衍生的AM具有类似于驻留AM的表面标记物特征,但是显示出与驻留AM迥异的功能、转录和表观遗传学特征。
    • 相反,经历过流感病毒的驻留AM仍然与之前未感染的驻留AM相似。因此,流感改变了AM的细胞群构成,以便提供更长的抗菌保护。
  • 单核细胞衍生的AMs会在时间流逝之后依然存在,但是会失去保护性。
  • 研究者认为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短暂的呼吸道感染如何将单核细胞炎症的募集细胞贡献给AM细胞群落以便不断改变肺部免疫力。而这种短暂的呼吸道感染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
  • PMID: 31932810

2020年1月22日星期三

中性粒细胞蛋白质组的程序化“解除武装”降低炎症程度

  • 中性粒细胞的抗菌功能可以通过颗粒中存储的蛋白质防御性武器库以及中性粒细胞外捕获(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形式进行。然而,这些防御机制的毒性本质都会对高度血管化的组织构成威胁,例如肺组织就是比较典型的范例。
  • 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种细胞的内在程序,这个程序可以修改外周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蛋白质组,并导致颗粒含量的逐渐损伤和NETs形成能力的降低。
  • 这个程序受到CXCR2和昼夜节律调节器的驱动。
    • 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或颗粒含量低的小鼠突变体中,可以保护肺免受炎性损伤。
  • 在人类的中性粒细胞中也发现了蛋白质组、颗粒内容物和NETs形成的改变,并且这些改变和肺炎患者呼吸窘迫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作者认为这一发现提供了一种解除中性粒细胞武装的策略,该策略可消耗蛋白质存储以减少炎症的程度。
  • PMID: 31932813

2020年1月21日星期二

ILC3整合糖酵解和线粒体生产活性氧,以满足激活需求

  • 3型先天性淋巴样细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3s)可以看做是Th17细胞的某种天然"副本"——需要转录因子RORγt进行发育,并且可以分析IL-11和IL-17来抵御病原体。Th17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需要特定的mTOR依赖的代谢程序,这组代谢程序利用高速率糖酵解,而线粒体脂质氧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mROS)的产生支持T reg细胞的分化。而ILC3s是否也采用特定的代谢程序目前尚不清楚。
  • 在本文中,作者在体外激活和啮齿类柠檬酸杆菌感染后的研究中发现ILC3依赖于mTOR复合体1(mTORC1)进行增殖和产生IL-11和IL-17A。mTORC1诱导HIF1α的激活,从而将ILC3代谢重新编程为糖酵解和RORγT的持续表达。然而,和IL-17相反,ILC3激活需要mROS产物,而不是像在CD4 T细胞中那样诱导一种另类的命运调节机制。mROS可以在ILC3中稳定HIF1α和RORγt,并因子促进他们的激活。
  • 据此,作者认为ILC3激活依赖于将糖酵解与mROS的生产进行整合的程序。

2020年1月20日星期一

在TAK1缺失的情况下,先天性免疫启动驱动不依赖RIPK1激酶活性的焦亡、凋亡、坏死和炎症性疾病

  • RIPK1激酶的激活已被证明是对于驱动发烧、细胞凋亡和坏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 本文中
    • 作者展示了一种新的激酶活性,这种激酶活性不依赖PIPK1。这个研究基于一个TAK-1缺陷的小鼠启动TLR信号以便最小化病原体诱导的启动和抑制。
    • TAK-1缺陷巨噬细胞的TLR启动引发了炎症小体的激活,包括Caspase-8和Gasdermin D的激活,并且将NLRP3和ASC募集到了一种新型的和RIPK1激酶活性无关的细胞死亡复合物中,驱动发烧和凋亡。
    •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TAK1缺陷的的巨噬细胞上,有RIPK3-MLKL途径驱动的功能齐全的不依赖RIPK1激酶活性的坏死。
    • 在体内,TAK1失活导致RIPK3-Caspase-8信号轴驱动的髓系细胞的增殖和严重的败血症样综合征。
  • 总体而言,此文所陈述的研究强调了不依赖与RIPK1激酶活性的炎症小体激活和细胞焦亡,凋亡和坏死性(PANoptosis)的一个新机制,该机制可用于治疗TAK1相关的髓系增生和脓毒症。

2020年1月19日星期日

醋酸盐通过FFAR2协调中性粒细胞和ILC3的抗艰难梭菌反应

  • 抗生素引起的营养不良是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关键诱因,CDI可以导致从轻度腹泻到假膜性结肠炎等多种肠道疾病。
  • 在本文中,作者检查了微生物来源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乙酸酯对CDI急性感染小鼠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醋酸盐的使用对改善疾病非常有益。
  • 就机理而言,作者发现乙酸盐通过其同源受体游离脂肪酸受体2(Free Fatty Acid Receptro2, FFAR2)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和ILC3,从而增强先天性的免疫应答。
    • 在中性粒细胞中,乙酸盐-FFAR2信号可以加速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促进炎症小体的激活,促进IL-1β的释放;
    • 而在ILC3中,乙酸盐-FFAR2能放大IL-1受体的表达,进而在IL-1β的刺激下增加IL-22的表达。
  • 根据上述结果,作者认为微生物群来源的乙酸盐通过对中性粒细胞和ILC3s的协调作用,促进宿主对艰难梭菌的先天反应。

2020年1月18日星期六

Toll样受体信号重连巨噬细胞代谢和通过ATP柠檬酸裂解酶促进的组蛋白乙酰化

  •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激活能诱导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这个过程是通过特定时间顺序的转录级联反应实现的。然而,TLR激活后也会发生细胞代谢的改变,这种代谢上的改变是否会影响转录级联反应的质量?这个问题目前尚不清楚。
  • 在本文中,作者研究了巨噬细胞如何在激活后尽早的利用它们的代谢来调节TLR诱导的基因调控。
    • TLR4激活后不久,巨噬细胞增加了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量。
    • 代谢追踪研究表明,TLR信号重新导向了代谢方向,从葡萄糖生成到乙酰辅酶A生成,从而导致组蛋白乙酰化增强。
    • 通过衔接蛋白MyD88和TRIF的信号引起了ATP柠檬酸裂合酶的激活,后者可以按顺序加速不同的LPS诱导基因集的诱导表达。
  • 据此推测,组蛋白乙酰化的代谢许可提供了另一个层面的控制,这个层面的控制可以用于微调TLR激活的下游转录反应,本文的工作强调了靶向的代谢-表观遗传轴在炎症环境中的潜能

2020年1月17日星期五

通过C型凝集素受体2d识别组蛋白序列对死亡细胞进行免疫感知可以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

作者: Rock KL,麻省医学院

免疫系统监视细胞的健康,并受到坏死的刺激。

在本文中,作者检测了驱动该反应的受体和配体。在C型凝集素受体的靶向筛选中,Clec2d报告分子对坏死细胞的裂解液作出了反应。生化纯化鉴定除了组蛋白,既有游离的也有结合至核小体或嗜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它们被鉴定为Clec2d配体。Clec2d识别组蛋白尾巴中的多碱基序列,这种识别对这些序列的翻译后修饰敏感。注射组蛋白诱导的肝损伤模型中,与野生型小鼠相比,Clec2d-/-小鼠对促炎反应减少,组织损伤更少,存活率更高。在巨噬细胞中,Clec2d定位于质膜和内体。组蛋白与Clec2d的结合不会刺激激酶激活或细胞因子的产生。而是,组蛋白结合的DNAClec2d依赖的方式刺激了内体Tlr9依赖的反应。

因此,Clec2d结合坏死细胞死亡时释放的组蛋白,对炎症和组织损伤产生功能性后果。 
原文:这里

  

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

靶向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整合胆固醇代谢和IRF3激活以消除感染。


最近的工作表明胆固醇代谢会影响针对感染的先天免疫反应。但是,关键酶或涉及的天然产物和机理尚未得到很好的阐明。在本文中,作者已经表明,在DNA和RNA病毒感染后,巨噬细胞会降低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7)的表达。DHCR7缺乏或用天然产物7-脱氢胆固醇(7-DHC)处理可以特异性地促进IRF3(不是TBK1)的磷酸化并增强巨噬细胞中γ型干扰素(IFN-γ)的产生。我们进一步阐明,病毒感染或7-DHC处理可增强AKT3的表达和激活。AKT3在Ser385处直接结合IRF3并使其磷酸化,以及TBK1诱导的IRF3 Ser386磷酸化,从而实现IRF3二聚化。DHCR7和DHCR7抑制剂(包括AY9944)和化疗药物他莫昔芬的删除可促进Zika病毒和多种病毒在体外或体内的清除。两者合计,作者提出DHCR7抑制剂和7-DHC是针对新兴或高致病性病毒的潜在疗法。
原文链接:这里

2020年1月15日星期三

抵抗素样分子β参与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引起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展

研究显示:抵抗素样分子β(Resistin-Like Molecule β,RELM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节肠道中的局部免疫反应.在本研究中,作者探索了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发展中的促进作用.首先,RELMβ敲除小鼠能抵御MCD(蛋氨酸-单件缺乏)饮食诱导的NASH发展.有研究显示肝脏中的Kupffer细胞表达RELMβ,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结肠中RELMβ的表达水平和RELMβ+Kuffer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加,因此,作者采用野生型小鼠和RELMβ敲除小鼠的嵌合鼠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便区分RELMβ在这两个器官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如果要想表现出来完整的NASH,那么两个器官中都必须有RELMβ,任何一个器官中RELMβ缺失都会引起血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水平降低,从而遏止NASH的发病.与野生型小鼠相比,RELMβ敲除小鼠肠道均群中乳酸菌比例更高,可能是导致血清LPS降低的机制之一.本文的研究表明肠道和Kupffer细胞中RELMβ的增加会加剧NASH的发展,增加了RELMβ作为NASH的新型治疗靶标的可能性.

原文: DOI: 10.1038/srep20157

2020年1月14日星期二

转录因子GATA3的差异表达确定了先天淋巴样细胞的谱系和功能

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ymphoid tissue inducer cellsLTi)一般被认为是隶属于先天性淋巴细胞(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的一个亚群。然而,这些细胞并不和ILC同源,ILC的共同组细胞会分化成其他的ILC亚群,这些亚群可以由转录因子PLZF来定义。

在本研究中作者分析了能决定LTi祖细胞和非LTiILC祖细胞命运的那些转录因子。条件敲除Gata3将会导致PLZF+LTi祖细胞,但是表达转录因子RORγtLTi祖细胞则得以保留。与此一致的是,PLZF+LTi祖细胞表达大量的GATA3,而RORγt+ LTi祖细胞则只表达很低的GATA3。转录调节因子Id2对与这两个祖细胞的产生而言都是必须的,这个转录调节因子定了常见的辅助样先天淋巴祖细胞(Common Helper-like Innate Lymphoid ProgenitorCHILP),而不是细胞因子信号转导。不仅如此,低表达的GATA3对于产生成熟的LTi细胞而言是必需的。

据此,作者认为GATA3的差异表达决定了不同ILC祖细胞的命运和功能。


原文链接:来源

2020年1月13日星期一

表达RELMα的巨噬细胞可防止致命的肺损伤并减少寄生虫感染期间的寄生虫负担

旁路途径激活的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s AAMs)可以促进伤口愈合、调节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炎症溶解消散、抗寄生虫的免疫保护。它们的分化、组织分布和效应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小鼠的AAMs表达高水平的抵抗素样分子αresistin-like molecule αRELMα),后者是一个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功能的效应蛋白。为了可视化的评估RELMα+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s)在体内的抗寄生虫中的作用,我们制作了RELMα报告/筛选小鼠。寄生虫Nippostrongylus brasiliensis感染通过STAT6依赖的方式诱导了RELMα+的肺间质而非肺泡Mφs。对于原发感染防止致命性肺损伤而言,RELMα+Mφs是必要的。此外,在继发性感染期间,特异的删除RELMα+Mφs也会导致保护性免疫失效。因此RELMα报告/筛选小鼠揭示了AAM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化,证明了它们在解决严重肺部炎症和防治寄生虫迁移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