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告别微博

忽然觉得我应该远离新浪微博了。很久以前注明互联网砖家麦田老湿就曾经发表过关于社区的注明论断"所有的社区,都不过是扎堆,聊天,kill time"。按照这个特性区分,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所蜷缩的社区就是QQ、和新浪微博。之前还有个人人网,后来我勇敢的告别了人人。现在QQ也处于半告别状态,35天上一次,看看各种同学、白痴、笨蛋群里的低能留言。

从新浪开始他们所谓的内测也就是众所周知的饥饿营销到现在14个月了,我看了一下我的第一条微博发布在2009828日到现在基本上15个月。发布637条微博,吸引127头粉丝。每日花费在新浪微博上的时间也日渐增多,无论是打开firefox还是chormesinafoxfawave都第一时间蹦达出来,然后转贴、微观、kill time

144个字的限制的确让信息传播的变得无比快速、便捷,但是也导致信息泛滥。除了我这样的闷骚男没完没了的看见好玩的东西一定转发,甚至恨不能直接发信息给别人之外还有另一帮暴露狂,恨不能几点几分在哪里上厕所都通过互联公布的透明人,还有各种花都往外冒的话痨。而大多数人都是这几种怪兽的混合体。每天普天盖地的信息汹涌而来,很有一些信息过载的压力感。到目前为止,Miniblog类站点的各种过滤器之中靠谱的还真不怎么多,新浪的方法就是分组,这真是个馊主意。因为无论你怎样分组,在靠谱的分组里都会出来毫无信息价值同时又跟你的生活毫不相关的打屁聊天的blog。在这种信息上浪费时间才是令人沮丧呢。

144个字的限制再让信息变得高度浓缩,毕竟你想把一件事情在144个字中说清楚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浓缩工作。因此上,一部分人浓缩的很好,但是每天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操蛋结论。我依然认为,在信息传播效果上,最好还是博客。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知道他最近正在读什么?想什么?甚至是他对世界,对人,对神的观点,最好的途径就是他的博客,而非他的微博。通过他的微博,你最多看到只不过是他只言片语的结论,这种结论总让人想起擅长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心花射啥的。

这样一个即浪费时间,有扯淡低效的平台,So,以后长期驻留的还是blogGoogle Reader

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蒙牛已死

1.         尘埃落定之后,沸沸扬扬的圣元性早熟竟然变成这样的结局,果然不愧一片神奇的土地。

2.         当年蒙牛打造中国乳都、将牛奶变成运动产品甚至娱乐产品。初生牛犊,恐怕在贴切不过,锋芒毕露,一次次挑战了人们对牛奶的理解,演绎着战略对战术的完美胜利。

3.         可惜了,蒙牛终于暮气沉沉再不复当年锐气。据说,和公关公司合作,往对手身上扔屎以表明自己干净是国内口碑市场的通行做法。锋利少年终于变成了老态龙钟世故油滑的昏聩匹夫,除了严重同质化的产品线、毫无生机的市场策略,还有和其他竞争对手一样的庸俗战术,总之但求稳妥,再无早年前瞻而凶悍的战略。

4.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次事件之后,蒙牛除了发布了一篇不疼不痒无关大局的声明之外还指出了伊利也用同样的方法攻击过蒙牛。这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家伙被别人嘲笑屁股上有屎之后赶快趴到人家屁股上观察半天,宣布人家屁股上也有屎。对于高贵者而言,这毫无疑问是自降身价、自甘堕落,当然,蒙牛早已堕落。

5.         事实上,蒙牛最好的机会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当时整个牛奶行业从上游到下游全线溃塌。其时,是整合上游资源,塑造全新牛奶生产方式,从而大幅度变革行业格局的最好契机,也是蒙牛占领上游资源的战略机会,只可惜一心求稳而在无进取意识的蒙牛人在小品演员牛根生的闹剧中闹腾了一把,而错失了最好的机会。

6.         今天蒙牛的表现只能说小富即安的蒙牛丧失了早些时候冒险家与挑战者的魄力,因此,无论再有多少次机会也不可能把握的住,而只能做些类似的拙劣表演。

7.         蒙牛已死。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手段和出发点有关

  • 手段和出发点有关。
  • 当出发点是负面的时候,就非常有可能不择手段。例如对不好的东西的憎恶、仇恨都可能让人们不择手段
  • 当出发点是正面的时候,就没有不择手段的可能,例如你爱一个人,爱就是了,不择手段的打击情敌者出发点一定是占有欲。
  • 做人如此,做企业也如此。一心一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一定不会干出来给主管领导行贿,向竞争对手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你说是吧,瑞星?
  • 本朝毛太祖也是如此,他全部的出发点几乎都是对"剥削阶级"的仇恨与斗争。这种负面情绪一直延续至今。

2010年6月24日星期四

1-1


'This Is Your Lif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rogrammes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television. Every week a famous person is invited to a television studio, without knowing that he or she will be the subject of the programme. The compère meets the person outside the studio and says 'This is your life!' The person then meets friends and relatives from his or her past and present. Studio 4 is where the programme is recorded. The programme begins at eight o'clock. It's 6:45 now and the director is checking the preparations with his new production assistant (PA). The subject of tonight's show will be an actor, Jason Douglas. The compère, as usual, will be Terry Donovan.

Director: Let's just check the arrangements. We're bringing Jason Douglas here in a studio car—he thinks he's coming to a discussion programme! The driver has been told to arrive at exactly 7:55. Now, the programme begins at eight o'clock. At that time Jason will be walking to the studio. Terry Donovan will start his introduction at 8:01, and Jason will arrive at 8:02. Terry will meet him at the studio entrance ... Camera 4 will be there. Then he'll take him to that seat. It'll be on Camera 3. Jason will be sitting there during the whole programme. For most of the show Terry will be standing in the middle, and he'll be on Camera 2. The guests will come through that door, talk to Terry and Jason ... and then sit over there.

Director: Now, is that all clear?

PA: Yes ... there's just one thing.

Director: Well, what is it?

PA: Who's going to look after the guests during the show?

Director: Pauline is.

PA: And where will they be waiting during the show?

Director: In Room 401, as usual. Pauline will be waiting with them, and she'll be watching the show on the monitor. She'll tell them two minutes before they enter.

PA: I think that's everything.

Terry: Good evening and welcome to 'This is Your Life'. This is Terry Donovan speaking. We're waiting for the subject of tonight's programme. He'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actors, and he thinks he's coming here to take part in a discussion programme ... I can hear him now ... yes, here he is! Jason Douglas ... This is your life!

Jason: Oh, no ... I don't believe it! Not me ...

Terry: Yes, you! Now come over here and sit down. Jason, you were born at number 28 Balaclava Street in East Ham, London on July 2nd, 1947. You were one of six children, and your father was a taxi driver. Of course, your name was then Graham Smith.

Terry: Now, do you know this voice? 'I remember Jason when he was two. He used to scream and shout all day.'

Jason: Susan!

Terry: Yes ... all the way from Sydney, Australia ... She flew here specially for this programme. It's your sister, Susan Fraser!

Jason: Susan ... Why didn't you tell me ... oh, this is wonderful!

Terry: Yes, you haven't seen each other for 13 years ... take a seat next to him, Susan. You started school at the age of five, in 1952, and in 1958 you moved to Lane End Secondary School.

Terry: Do you remember this voice? 'Smith! Stop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Jason: Oh, no! It's Mr. Hooper!

Terry: Your English teacher, Mr. Stanley Hooper. Was Jason a good student, Mr. Hooper?

Mr. Hooper: Eh? No, he was the worst in the class ... but he was a brilliant actor, even in those days. He could imitate all the teachers?

Terry: Thank you, Mr. Hooper. You can speak to Jason, later. Well, you went to the London School of Drama in 1966, and left in 1969. In 1973 you went to Hollywood.

Terry: Do you know this voice? 'Hi Jason ... Can you ride a horse yet?'

Jason: Maria!

Terry: Maria Montrose ... who's come from Hollywood to be with you tonight.

Maria: Hello, Jason ... it's great to be here. Hello, Terry. Jason and I were in a movie together in 1974. Jason had to learn to ride a horse ... Well, Jason doesn't like horses very much.

Jason: Like them! I'm terrified of them!

Maria: Anyway, he practised for two weeks. Then he went to the director ... it was Charles Orson ... and said, 'What do you want me to do?' Charles said, 'I want you to fall off the horse'. Jason was furious. He said, 'What? Fall off! I've been practising for two weeks ... I could fall off the first day ... without any practice!'

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第一章 基因载体概论

第一章    基因载体概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Gene manipulation: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性细胞中,并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创造新品种或新性状的遗传学技术。

典型的Gene manipulation:在体外将目的DNA+载体DNA=复制子;复制子在宿主细胞(生物)中复制,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生长和筛选转化子,无性繁殖使之克隆;利用克隆分子导入适当的表达体系,是重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产生特定的基因产物。

嵌合DNA(重组DNA):基因工程中内、外源DNA插入载体分子所构成的杂和分子

Molecular cloninggene cloning):构建重组分子的过程,重组分子无性繁殖的过程。

Gene manipulation的目的:1、克隆保持基因片段;2、高效表达特定基因序列;3、调整生物学性状。

Gene manipulation的三个关键部分:目的基因、宿主、载体基因

第二节       载体基因的一般特性

载体:具有将外源目的DNA导入受体细胞,并能自我复制和增殖的工具

载体的特性包括:1、独立的复制子;2、尽可能小的分子负载较大的DNA3、多克隆位点和选择行标记;4、插入片段对载体和宿主无害:既包括插入部位无害也包括片段长度无害。

第三节       基因载体分类

一、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1、  病毒载体

天然病毒必须经过必要改造才能成为载体。病毒载体转染率高、存在免疫原性、存在与宿主细胞整合的潜在危险、对插入DNA长度有限制。

从天然病毒变成病毒载体的改造包括:可以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可以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改造后载体不具有致病性。

病毒基因组包括

1)、编码区

产生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可分为必需基因和非必需基因

2)、非编码区

顺式作用元件

可包括:重组型病毒载体和无病毒基因的病毒载体

2、  非病毒载体

21、质粒载体

22、噬菌体载体

23cosmid 载体

24、人工染色体

二、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

1、  克隆载体:

保存基因为主要目的载体,主要考虑载体容量、稳定性、效率、对序列偏好性、操作的方便性。

2、  表达载体

在克隆载体的基础上在多克隆位点附加表达调控序列以表达外源基因,或者在一个可表达报告基因的上游附加多克隆位点用于检测顺势元件功能。包括翻译性表达载体、转录性表达载体、报告性表达载体。

 

 

 

三、游离载体和整合载体

四、穿梭载体

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张悟本是医疗体制的必然

张悟本,或者说张悟本现象从来都不是什么稀缺现象,远的有林光常之流,眼前的有《不生病的智慧》等等以中医之名,行巫蛊之实。看上去似乎中医热,其实不过 是一场热闹,一帮巫�神棍的们的闹剧。
据说要呼唤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了,不过又据说,人家张悟本称其既没有给人看病也没有给人开药,根本不存在 所谓的执业医师、处方权等等问题。这么看来传说中的地球上最神奇的有关部门估计也束手无策,或者只能使点下三滥的流氓手法了。显而易见的是即便这些下三滥 的手法也不过治标不治本,拿下一个张悟本很快就会有无数个张悟本冒出来。因为张悟本的出现是畸形的医疗体制的必然,只要这个体制仍在存在,只要医疗服务供 应量仍然不足,只要医疗信息仍然掌握在某些流氓专家手里,就没有人能禁止张悟本。
张悟本现象盛行的两个原因,一个是医疗服务供应严重不足,医疗服 务供应的严重不足的结果是基本医学常识普及率低,这个给张悟本创造了可乘之机。第二个就是对医疗产品、服务信息的隐匿造成了医疗信息的扭曲,谁都可以自封 大师,结果是无论体制外还是体制内大师都是靠坑蒙拐骗而来。
我们的医疗服务供应量严重不足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体会的人去医院排个队就知道了。在如 此少的可怜的医疗服务供应量之下,人们即便是生了很严重的病才会去医院,然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见到医生,然后医生按照富士康生产线的标准,把科室常用 药开一遍,打发出门算拉到,基本上不大可能就疾病进行深入、有效的知识普及。更不用说平常没病没灾的时候,谁能找到个医生问问关于疾病、养生了!人们唯一 健康常识的普及渠道恐怕就是这些不明不白的电视节目了。
另外一个就是医疗信息的扭曲,在我们的体系里究竟谁是好医生?究竟谁是患者可信赖的医生? 事实上我们没有任何数据来对任何一个医务人员进行评估。我们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所谓的经验。这一逻辑的一个基本常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会有所提高。事实 上这是一个非常扯淡的逻辑,如果这个成立,那么我们国家的医学水平恐怕应该是世界上最高级的了,可事实上,我们国家医院里水平最高的是收红包、要回扣、推 卸责任。他们的经验不过是都积累到这个这些个狗屁玩意上了。我们相信经验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会看见一个老大夫想,这个老东西在这里混了一辈子竟然还没有被 患者家属打死,所以可能是有点水平的,其实这也大错特错了。如前所述,说不定这个家伙不过是研究了一辈子怎么推卸责任罢了。既然经验不可靠,于是我们只能 相信职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给别人介绍医生的标准都是主任,最起码应该是个副主任、专家。岂不知这帮人不过是陪着院长多喝了两回酒,多抄了几篇论文罢了。 于是张悟本不只是医疗体系之外的人,体系之内张悟本也成群结队,同时医生们也倾向于成为。当人们出现状况的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应该找谁,应该信任谁。这个 时候又冒出来一个所谓的健康专家可不是正搔到痒处。
可笑的是即便是在医疗服务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卫生部发改委居然还搞出来了个基本药物制度。基本 药物制度加上医保定点基本上已经成功的实现了医疗服务的统购统销,无论你是制药还是提供医疗服务,只要你没能进入这两项白痴制度你就算边缘化了。私人已经 不可能有效的提供大量卫生健康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号称说是要加大投,在这种绝对垄断的统购统销环节中,加大投资估计最终不过是增加医药费。在看病变得更贵 之余还有多大空间增加医疗服务?在这种卖方市场中,估计想要透明的医疗更是不可能,想要找到真的专家只能是难上加难。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张悟本只 会越来越多,并令人防不胜防。因为他们不止在体制外。

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

闫凤娇的老茧让人感慨

  永远不要低估网人,只要他们找到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往往会散发出惊人的能量。在对闫凤娇不雅照进行分析和推理之后,有网人得出结论:这些照片是分几次拍摄的,根据照片所显示出的拍摄时间,甚至可以还原拍摄现场的一些细节。这一番分析,目的在于推翻闫凤娇本人的"胁迫说",而一旦证明了她在说谎,似乎也就为这种分析行为提供了正当性。

  另有一位谙熟摄影圈的网人则指出,这或许是一次盛行于摄影爱好者圈子里的付费私拍。这类私拍大多号称"拍摄唯美艺术作品",而一场收费1500 元的私拍,模特的收入至多七八百块钱。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盛传一时的那个说法――拍摄裸照是进入模特圈的敲门砖,则就显得非常滑稽了,对于接私拍的模特来说,那赚的不过是一份眼前的钱,跟模特圈什么的毫不相干。

  不过,如果闫凤娇能预见到自己的未来,知道自己将会因为《非诚勿扰》这样一个相亲节目走红,会不会接受拍摄?我想不会。

  但她不可能看到这么远。这个生在吉林延边农村的女孩,9岁时,在地质测量单位工作的父亲因工殉职,她被母亲带到大城市,早早开始自谋生计。从她的工作履历里可以看出,她得到的那些工作都是零敲碎打的临时性工作,模特、彩妆师等等。这种生活造成她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比如――"倒霉的人"、"坐谁身后谁就打牌输钱"。

  整个事件里最让人感慨的,绝对不是她被拍摄时的泰然自若,而是她脚上的老茧。民间有句俗话:"人都是一截一截活的。"一截有一截的活法,在哪截说哪截的话。艾薇塔混迹街头的时候,不会有远见到为照顾50年后自己的传记作者的脸色而活得检点些,玛丽莲・梦露为50美元拍摄裸照的时候,也不会预见到这些照片会为自己带来哪些困扰。在脚上长着厚厚老茧的闫凤娇的世界里,她能抓到的,恐怕就是被拍摄之后的酬劳。假如明天来临,再寻求新的活法,哪怕过去的生活为自己埋下无数地雷。

  网人们是以娱乐圈明星的高度去评判她,要求她诚信之类,但实际上,她连娱乐圈边缘人都算不上,因为《非诚勿扰》走红,纯属偶然。

  如果这个事件一定需要一些人来谴责,那一定不是闫凤娇,而是那几个传播照片的人,且不说这种行为有违法之嫌,事实上,"私拍"本就包含了一种契约,发布传播就是违约,而且,专门选择在她略微走红之后发布照片,更显得恶毒。

  而对于闫凤娇来说,明天终于来临了,但却是以这样骤然的、她毫无预见的方式。

  希望她坚强。

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

湖南暴利药事件医院喊冤 背后浮现“红顶”公司-搜狐健康

这个符合我的一贯观点,医药公司、药房负责人、医生的欢欢盘剥推高的药价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抛开医院有没有赚钱不说,他敢说他不知道他的主任、药房负责人都干了什么?
http://health.sohu.com/20100519/n272203266.shtml
  湖南"暴利药"事件背后浮现"红顶"公司

  医院大呼"冤枉"要求曝光整个利益 链条

  "我们希望媒体好好剖析一下此事,干脆把整个利益链条全部揭开,看药品的暴利到底被谁拿走了!"

   "在我们看来,振湘公司就是代表政府部门在帮我们采购药品,至于这家公司到底有何背景,我们也不清楚。"

  ――湘雅二医院新闻发言人 称

  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诸多环节卖到患者手中时,价格涨到了213元,利润达1300%。湖南省湘雅二医院"暴利药"事 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今天上午,湘雅二医院有关人员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了该院医药采购的一些环节,并称医 院在此事件中也是"受害者"。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此事背后"水很深",并非药价虚高如此简单。

  药品利润高达 1300%

  家住长沙市的韩女士半年前因为患了卵巢癌,在湘雅二医院做了化疗。化疗后,医生建议她服用一种癌症辅助治疗药芦笋片。这种芦笋片由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湘雅二医院每瓶开价213元。韩女士经打听发现,其实 这种芦笋片每瓶只需30元。

  此事被曝光后,湘雅二医院药品采购负责人、主管药师周虹向媒体透露,价格213元是由国家定的。该院所有 药品价格均经过湖南省物价部门审批,且是按规定招标采购的。据周虹介绍,芦笋片招标价每瓶185.22元,"我们顺加是15个点嘛,213元"。

   《法制日报》记者从医药公司获取的销售清单显示,芦笋片从医药公司卖到医院,价钱从三四十元涨到了136元。而芦笋片入库价格清单显示,从生产厂家购进 一瓶芦笋片,价格仅需15.5元。也就是说,医院售价是批发价的7倍,是出厂价的14倍。

  药品利润竟然达到了1300%,问题到底出 在哪里?

  面对汹涌的舆情,湖南省有关部门开始作出回应。

  5月17日下午,湖南省物价局副巡视员郭志球通报称,芦 笋片在2004年进入湖南省医保目录,2006年11月湖南省物价局依据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制定了每盒160元的最高零售价。2007年,湖南省物价局根 据药品生产地物价部门提供的每盒218元的价格,将这个药品的最高零售价调整为每盒213元。

  据郭志球介绍,芦笋片系独家生产,厂家 只供应医院,没有市场零售药店销售价格可供参考,湖南省物价局今年参考了周边省份2008年实际执行的中标价格,初步确定该品规药品的投标报价指导价格为 每盒136元。

  郭志球说,按照相关规定,药品如需进入国家公立医院销售必须经过招投标程序。该药品一直没有参与湖南省药品集中招标采 购,因此不能在湖南公立医院销售。而目前,这个药品以每盒185.22元的价格出现在招投标平台直接挂网采购,是违规行为。湖南省物价局将协同相关部门进 行调查,"到底是谁将这一价格"挂"到了这一平台上"。

  "红顶"采购公司浮出水面

   "我们很冤,我们医院也是事件的"受害者"。"今天上午,《法制日报》记者来到湘雅二医院采访时,医院的工作人员都大呼"冤枉"。

   "我们希望媒体好好剖析一下此事,干脆把整个利益链条全部揭开,看药品的暴利到底被谁拿走了!"湘雅二医院医务部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晋东对记者说。

   在医院办公室,陈晋东向记者介绍了医院药品采购的程序。

  "我们医院要是需要某种药品,必须通过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招 标采购,医院自己不能到药品生产企业自行采购。如果自行采购,就会被认定为违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严格处罚。药品采购回来后,我们按照规定只能在原药价的 基础上上浮15%。"陈晋东说,医院的利润实际只有15%。

  据《法制日报》记者了解,为了规范网上集中采购药品价格行为,2009年 12月,湖南省物价局制定了《湖南省网上集中采购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全省政府主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及县以上公立医疗 机构也全部进行网上集中采购药品。而在长沙市,凡是省部级医院所采购的药品,必须通过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招标采购。

  那 么,湖南振湘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又是一家有着何种背景的公司呢?

  在这家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法制日报》记者看到,湖南振湘医药电子 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是湖南省成立最早并第一个通过资质认证的药品招标代理机构,主要从事医药网上招投标代理服务、医药网上采购服务、医药 信息咨询服务,拥有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电子交易系统―――振湘医药电子商务系统。

  可在长沙市许多大型医院看来,振湘公司就是 一家代表政府部门的"红顶"公司。

  "在我们看来,振湘公司就是代表政府部门在帮我们采购药品,至于这家公司到底有何背景,我们也不清 楚。"陈晋东很无奈地说。

  陈晋东同时表示,芦笋片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高的价格,他们也搞不清楚,医院得到的利润并不多,主要的利润还是 被中间环节的人拿走了。

  监管不到位催生高价药品

  据记者了解,为了监督药品采 购,《湖南省网上集中采购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省级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网上集中采购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并对药品网上集中采 购活动中的价格行为进行监督,对网上集中采购药品中标价格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并负责网上集中采购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格、中标药品零售价格的审核和发布工作 等。各市州县(区)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参与网上集中采购药品的相关当事人(包括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和配送企业)的价格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部门的监管还是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以致有些药品价格高得惊人。"知情人士向《法制日报》记者透露。

  郭志球在通 报"暴利门"事件时也承认,在芦笋片的价格核定问题上,物价局工作人员确实存在把关不严、信息收集不全、工作不够细致的问题,定价时没有了解到每盒 15.5元的出厂价和每盒30元至40元的医药公司购进价等重要信息,导致制发的每盒136元的投标报价指导价偏高。

  "指定医药公司 代理招标的本意是预防药品采购中的腐败,但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作为中介性质的医药代理公司也难免不会产生新的腐败。"知情人士对此深感担忧。

   一个没有经过招投标程序的药品缘何能够直接挂网销售?湘雅二医院是否有医生收取回扣?到底是谁牟取了高额暴利?

  据悉,目前除湘雅二 医院正在开展自查外,湖南省纠风办、卫生厅、药监局、纪委等多部门已联合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本报将继续关注。(法制日报长沙5月18日电 法制日报记者 赵文明 阮占江)
- 使用 Google 工具栏发送

DEPC水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71179.htm?fr=ala0_1

  DEPC水是用DEPC(diethypyrocarbonate,焦碳酸二乙酯)处理过并经高温高压消毒的MiliQ纯水。经检测不含
  RNase、DNase和proteinase。
  DEPC水可以用于RNA沉淀的溶解,含有RNA的各种反应体系如反转录、siRNA的退火等,以及其它各种要求无RNase、DNase和proteinase的反应体系。
  

- 使用 Google 工具栏发送

TRIZOL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33842.htm?fr=ala0_1_1

什么是TRIZOL?
TRIzol是一种新型总RNA抽提试剂,可以直接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RNA。其含有苯酚、异硫氰酸胍等物质,能迅速破碎细胞并抑制细胞释放出的核酸 酶。

TRIzol在破碎和溶解细胞时能保持RNA的完整性,因此对纯化DNA及标准化RNA的生产十分有用。
TRIZOL的成分?

TRIzol的主要成分是苯酚。苯酚的主要作用是裂解细胞,使细胞中的蛋白,核酸物质解聚得到释放。苯酚虽可有效地变性蛋白质,但不能完全抑制 RNA 酶活性,因此TRIzol中还加入了8-羟基喹啉、异硫氰酸胍、β-巯基乙醇等来抑制内源和外源RNase(RNA酶)。
※0.1%的8-羟基喹啉可以抑制RNase,与氯仿联合使用可增强抑制作用。
※异硫氰酸胍属于解偶剂,是一类强力的蛋白质变性剂,可溶解蛋白质并使蛋白质二级结构消失,导致细胞结构降解,核蛋白迅速与核酸分离。
※β-巯基乙醇的主要作用是破坏RNase蛋白质中的二硫键。

TRIZOL的使用
用匀浆器将组织磨碎,加入TRIzol处理组织。5分钟后加入氯仿,以每分钟12000转离心5分钟,样品即分成水样层、中间层和有机层。
※RNA存在于水样层中,收集水样层后可以通过异丙醇沉淀RNA来还原。
※在除去水样层后,有机层中的DNA和蛋白质也能相继以沉淀的方式还原:乙醇能使中间层的 DNA沉淀析出,在有机层中加入异丙醇能沉淀出蛋白质。
每100ml TRIzol可以抽提100个六孔板中的样品或100个50-80mg的组织样品。无论样品是人、动物、植物还是细菌组织,该方法对少量的组织 (50-100mg)和细胞(约五百万个)及大量的组织(≥1g)和细胞(超过一千万个)均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每一百万细胞用TRIzol抽提可得5-15微克RNA,每毫克组织用TRIzol抽提可得 1-10微克RNA(产量因细胞和组织不同而异)。
TRIzol操作上的简便性允许其同时处理多个样品,所有的操作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
TRIzol抽提的总RNA能够避免DNA和蛋白质的污染,故而能够作RNA 印迹分析、斑点杂交、poly(A)+ 选择、体外翻译、RNA酶保护分析和单分子克隆(PCR)。
如果是用于PCR,当两条引物位于单一外显子内时,建议用级联扩大的 DNase I(Cat. No. 18068)来处理抽提的总RNA。
TRIzol试剂能促进不同种属、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多种RNA的析出。例 如,从大鼠肝脏抽提的RNA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用溴化乙啶染色,可见许多介于7kb和15kb之间的不连续的高分子量条带(mRNA和hnRNA成 分),两条优势核糖体 RNA条带位于~5 kb (28S)和~2 kb (18S),低分子量RNA介于0.1和0.3kb之间 (tRNA, 5S)。当抽提的RNA用TE稀释时,其A260/A280比值≥1.8。抽提小RNA时宜-70℃沉淀过夜。
TRIzol对人体有害,使用时应戴一次性手套,注意防止溅出。
TRIzol的配制方法
在2000ml的烧杯中加入以下物质,混合均匀:
500ml重蒸苯酚;
250g异硫氢酸胍;
293mL蒸馏水;
17.6mL 0.75M 柠檬酸钠溶液(pH≥7)
26.4mL 10%sarcosy(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溶液
50mL 2M NaAc溶液(pH≥4)
TRIzol需4℃低温保存,保质期约一年。100mL TRIzol试剂市场售价约478元人民币。
注释:(1)水和苯酚部分互溶,Trizol中苯酚被水饱和,形成均匀溶液;(2)NaAc等盐类的作用是提供缓冲环境。


- 使用 Google 工具栏发送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改版美国的韧性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个话很到位,才三十年也就到今天这水平了,不过也完全有可能只需要三十年。。。囧orz

 
 

涸思雨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5-16 通过 经济笔记

这是改写的《美国的韧性》一文,发于上周的《瞭望东方》。文章的前半部分大致一样,后半部加了一点点料。写得过程中,我意识到,也许我谈的内容有"不符合口径"的可能,所以在收尾的部分,我希望找一点肯定"符合口径"的语言。所以,我找到毛主席的话:

黄炎培说:"余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主席的话应该没问题了吧?但我又想了想,我觉得毛主席如果活在今天,他的话也有"不符合口径"的可能性,他的话实在太前卫了,就差没有鼓吹普适价值了。想了一下之后,我决定自我审查,把毛主席的话给删了。黔驴技穷之后,我最初的结尾是这样的:

黄炎培曾经问过,如何让中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美国的韧性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

我的话,个人觉得,已经足够含糊,也足够的弱了,只是一个答案,而不是唯一的答案,还是"也许"。不过,一直合作很好的编辑告诉我,结尾还是需要改,否则可能会有麻烦。我最后委托这位我很信任的编辑帮我改,最后结尾就变成了:

黄炎培曾经问过,如何让中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循序渐进地推进政治经济改革,练就中国自身特有的一种韧性,或许是一种答案。

作为一种妥协,我觉得这个结尾也足够好了,虽然不是我最初想说的。

一个小插曲。

正文: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差点把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拉入深度萧条。危机的硝烟稍稍散去一点之时,很多人突然发现,原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美国离得更近了。

不少人觉得美国衰弱了,永久地衰弱了。美国国会在医改,金融管制,全球变暖,移民等重大问题上的僵局让你觉得这个国家做什么都只能是缓慢推进,进一尺,退八分。更不要说经济危机的废墟还远没有清理干净,经济的稳健复苏还远未确定。

从很大程度上,美国是衰弱了。在相对意义上,美国不太可能再重新回到二战结束或者苏联解体之后那样的支配地位,在经济上尤其如此。

而中国经济在这场危机中的耀眼表现,确实来之不易,显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更让不少人开始有了沾沾自喜的骄傲。

但我想从一个很窄的角度说说美国的韧性,好让我们把视野稍微放得长远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和中国相比,美国在历史上的崛起是悄无声息的。

我做了一点简单计算,从1820年到1870年,美国平均的GDP增长率大概是4.3%,但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的。在这50年间,美国的人口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所以如果没有人口增长,美国的GDP增长率也就是2%左右。从1870年到1929年,也就是大萧条开始之前,美国增长的极值是一年13.8%,但平均起来这60年的增长率也就是3.8%,剔除人口增长的因素,也就是2%左右。二战以后的60多年,美国增长的极值是8.7%,平均只有2.9%,去掉人口因素,还是2%左右。这其实是经济史和经济增长文献中非常广为人知的基本事实,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过程十分平淡,就是用剔除人口因素之后的每年2%的速度毫无戏剧性地增长了近200年。但是一回头,却发现它已把所有的国家遥遥地抛在后面。

如果说美国有什么奇迹,那就是这个国家在最近两三百年的时间里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有韧性,小步慢跑的美国在很多方面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其他国家都未达到的高度。

中国已经大步快跑了30年,乐观的人觉得至少还能再这样跑30年。如果真如此,那时的中国会是经济总量第一大国,人均水平也会相当可观,大概能达到当前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就是说,中国还要这样快跑30年才能在人均意义上达到今天的发达国家水平,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相当于中国用一个甲子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两个多世纪走的路。

但即便看好中国的人,大概也会承认,上面说的这是最好的情形。政治、经济、军事、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在内的诸多因素,但凡其中一个出现差错都可能让最好的情形无法出现。如果当下的中国是盛世,那么这个盛世会持续多长时间,还是一个未知数。

美国则不同,这个国家温和的盛世已持续了至少有200年,这个国家也面对过很多挑战,也许没有中国苦难多,但也不少——打过内战,有过大萧条,有过激烈的种族冲突,光被暗杀的总统就有4位,占总共44位总统的近1/10。但历史证明,这个国家有着一种很强的韧性,从而保持了平和的进步和稳定。

这种韧性并非偶然。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西莫格鲁教授和哈佛大学的罗宾逊教授,在他们仍在进行的合作研究中,正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具有广泛参与的政治制度会是保持韧性的一个关键。尽管从短期看,政治制度几乎和经济表现没有必然关系,什么样的制度下都有经济成功的事例。

但数个世纪来,昙花一现的国家不少,最后真正坚持下来的还是那些不断完善制度的国家。事实上,当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的土地时,现在的美国远不是最繁荣的土地,而一个世纪前,南美的阿根廷还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黄炎培曾经问过,如何让中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循序渐进地推进政治经济改革,练就中国自身特有的一种韧性,或许是一种答案。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

四基金公司潜伏“西南合成” 静待医院资产注入

这个和中国金融市场一贯的炒作习惯相关,他们只不过是抄一批、干一票就走人的主。事实上新医改不可能对民营医疗机构任何机会。上游的基本药物目录和下游的医保定点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了统购统销的国营垄断格局,这种情况下西南合成们还能有什么机会?
四基金公司潜伏"西南合成" 静待医院资产注入
而对于西南合成来说,虽然目前医院资产注入尚只是预期,但并不妨碍其投资价值的提升。自2009年11月4日公布定向增发收购集团的大新药业股权资产以来,公司股价一路高攀,涨幅超过68%,集团医院资产注入的预期是主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