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更新

更新的目的是证明我还活着。题目写更新是因为我没有想出头绪,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只是最近在想一些问题,想弄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就散碎的说说,希望能和有兴趣的同学们交流一下。


最近有一个问题,我所在的新郑州大学附近,各色黑网吧多如牛毛。其消费人群的低龄化和沉溺程度令人震惊。上网的孩子到小学3、4年纪,大约10岁上下的孩子,沉溺程度到早上从家里出来直接去网吧,直到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家长把周围方圆4、5公里内的网吧都找遍找到为止,并有夜不归宿的情形。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对于这种问题我有一个一贯的观点:想当年啥都没有那阵的抱怨是都怪这些小说诸如金庸、琼瑶之流;后来的说法是都怪这些电视剧诸如霍元甲上海滩之类;再后来他们开始埋怨各种电子游戏设备;在然后就是电脑、互联网了。可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几十年的教育经抵不上这些歪门邪道的东西的一点点诱惑呢?

还要说一点,我不认为关停、打击黑网吧能解决问题,这个一个经济学关于需求和供应的问题,这里暂不讨论。

这些东西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需求?

前些年关于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说法是他们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虚幻的成就感。以我浅薄的游戏经验看,从war到cs的所谓成就感都不适宜这个年轻段,对他们应该恐怕不能以形成足够大的吸引。

  • 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课外生活的缺失

很显然在我的教育当中缺乏一个环节,尤其是初中小学阶段课余的活动几乎是没有的,学校的任务就是完成每天在学校的教学任务,放学之后就交给家长了。家长既不能有效的组织孩子完成课外作业,更不能有效安排小孩子的课余生活。(这个问题不止在我所观察的郑大附近这种所谓的新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他经济趋于稳定地区同样存在)在这个问题上一开始的时候去网吧甚至可以说是小孩子解决课外生活需求的无奈之举。

  • 学校和家长沟通的失效加剧了这个现象
在我看来学校和家长应该存在一个配合的问题,如前文提到。孩子的课外生活不单单是老师的问题,也不单单是家长的问题,这件事情涉及给孩子安排怎样的课外活动以劳逸结合,帮助小孩子全面发展的问题。所以,找到可适合小孩子的,可行的课外生活策略,甚至是个性化的生活策略必须建立在深度的沟通的基础上。问题是现在观察到的情况是这个环节的极大缺失。

总之,在我看来。问题是我们缺乏一种有效的制造一些能引起孩子兴趣,并有效遏制沉溺网吧的兴趣的机制。好,发言完毕,各位同学,你们怎么看。留言给我吧,谢谢啦。